從理想到現實—試論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的差異.doc
約24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從理想到現實—試論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的差異,共計24頁,1.76萬字目錄摘要iiabstractiii前言1一、儒家法律思想自先秦至漢代的變遷1二、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之比較2(一)對人性的思考3(二)對皇權的態(tài)度41.原始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52.漢代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6(三)宗法意識下的倫理論6(四)德刑關系論8三、儒家法律思想差異產生的必然性10(一)改造...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bshhty 發(fā)布
共計24頁,1.76萬字
目 錄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前 言 1
一、儒家法律思想自先秦至漢代的變遷 1
二、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之比較 2
(一)對人性的思考 3
(二)對皇權的態(tài)度 4
1.原始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 5
2.漢代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 6
(三)宗法意識下的倫理論 6
(四)德刑關系論 8
三、儒家法律思想差異產生的必然性 10
(一)改造的過程 10
1.孔孟對周禮的改造 10
2.荀子對孔孟思想的突破 11
3.董仲舒的創(chuàng)新思維 12
(二)歷史的必然性 12
四、漢代儒家法律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14
結 語 15
參考文獻: 17
致 謝 18
從理想到現實——
試論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的差異
摘 要
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儒家法律思想曾經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極深遠之影響。儒家法律思想自先秦至漢代是一個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程,通過對人性的思考、對待皇權的態(tài)度、對宗法意識下倫理觀念的闡述以及德行關系論這四個方面,將原始儒家與漢代儒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差異做以比較。這種法律思想上的演變并不是偶然的,它不但是儒家思想自身改造的必然結果,同是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漢代儒學作為維護封建帝國統(tǒng)治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對后世正統(tǒng)法律思想在法律實踐的運作和法學理論的研究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差異,原因
Form Idealism to Realism----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Qin Confucianist Legal Thought and that of Han Dynasty
Abstract
The Confucian law ideology had domin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ideology. The Confucian law ideology was a process which was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in pre-Qin Dynasty to Han Dynasty. It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law ideology between the original Confucian and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 by thinking about the human nature,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imperial, the ethical definition under the patriarchal sense and the issue of the ethical and moral relationship. The evolution of law ideology is not fortuitous, and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n Confucian ideology,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n Confucianism as the major ideology to maintain the rule of feudal empire had been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and it ha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peration of legal practice and legal theory of the orthodox legal ideolog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Idealism, Realism, Differences, Reason
前 言
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層次的。從秦漢至明清,無論朝代如何更遞,中國社會的性質、政治結構、法律體系都處于一種超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社會的超穩(wěn)定系統(tǒng)的存在不得不歸結為作為宗教精神般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它一方面積淀為中華民族的深層性格和心理內核,另一方面也鑄就了中國古代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國古代的法律,必須從儒家著手。要領會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追根溯源,只有在先秦儒家大師那里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然而,使得“處江湖之遠”的儒家法律思想一步步“居廟堂之高”的功勞,卻應歸于漢代大儒董仲舒。經過董仲舒對儒家法律思想的改造,使儒學變成一種“儒術”,[1]經過漢武帝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可,儒家法律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就此奠定了不可逾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 .西部時報,2005.1:28.
[2] 丁潔.試論儒家法律思想之形成與利弊[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1:12.
[3] 丁潔.試論儒家法律思想之形成與利弊[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1:12.
[4] 《論語•陽貨》
[5]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6] 錢海亞.董仲舒的倫理思想及其特點[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4.3:20.
[7] 劉港.禮治 德治 人治--試論先秦儒家法律思想[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17.
[8] 劉柱彬.仁政理想與禮法并施的沖突與融合--孟子與荀子刑法思想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1.3:6.
[9] 劉港.禮治 德治 人治--試論先秦儒家法律思想[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17.
[10] 高建立.先秦儒墨學說的異質性特征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12:6.
[11] 彭永,田浩.儒法同源--早期儒法關系考[J].求索,2003.5:39.
[12]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5.
[13] 王保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幾個問題[J].殷都學刊, 2003.2:38.
[14]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西部時報,2005.1:28.
[15] 陳海平,楊開拓.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禮法關系的歷史演進[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1:21.
[16] 陳永森.儒家的民本思想與王權主義[J].哲學研究,2001.8:15.
[17]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5.
[18]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6.
[19]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學研究,2001.2:18.
[20]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 .西部時報,2005.1:28.
[21]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學研究,2001.2:18.
[22] 劉柱彬.仁政理想與禮法并施的沖突與融合--孟子與荀子刑法思想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1.3:5.
[23] 王如鵬,武 建 敏.漢代禮法結合對社會的多元建構[J].學術交流,2005.11:31
[24] 孟巧穎.歷史的嘆息——試論董仲舒與儒學[J].龍巖師專學報,2005.20:5.
[25] 夏偉東.對儒家重德治亦不排斥法治觀點的一些論證[J].齊魯學刊,2004. 1:29.
[26] 陳永森. 儒家的民本思想與王權主義[J].哲學研究, 2001. 8:16.
[27] 任強.20世紀的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研究[J].學術研究,2000,10:18.
目 錄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前 言 1
一、儒家法律思想自先秦至漢代的變遷 1
二、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之比較 2
(一)對人性的思考 3
(二)對皇權的態(tài)度 4
1.原始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 5
2.漢代儒家對皇權的態(tài)度 6
(三)宗法意識下的倫理論 6
(四)德刑關系論 8
三、儒家法律思想差異產生的必然性 10
(一)改造的過程 10
1.孔孟對周禮的改造 10
2.荀子對孔孟思想的突破 11
3.董仲舒的創(chuàng)新思維 12
(二)歷史的必然性 12
四、漢代儒家法律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14
結 語 15
參考文獻: 17
致 謝 18
從理想到現實——
試論先秦儒家與漢代儒家法律思想的差異
摘 要
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儒家法律思想曾經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極深遠之影響。儒家法律思想自先秦至漢代是一個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程,通過對人性的思考、對待皇權的態(tài)度、對宗法意識下倫理觀念的闡述以及德行關系論這四個方面,將原始儒家與漢代儒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差異做以比較。這種法律思想上的演變并不是偶然的,它不但是儒家思想自身改造的必然結果,同是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漢代儒學作為維護封建帝國統(tǒng)治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對后世正統(tǒng)法律思想在法律實踐的運作和法學理論的研究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差異,原因
Form Idealism to Realism----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Qin Confucianist Legal Thought and that of Han Dynasty
Abstract
The Confucian law ideology had domin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ideology. The Confucian law ideology was a process which was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in pre-Qin Dynasty to Han Dynasty. It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law ideology between the original Confucian and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 by thinking about the human nature,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imperial, the ethical definition under the patriarchal sense and the issue of the ethical and moral relationship. The evolution of law ideology is not fortuitous, and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n Confucian ideology,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n Confucianism as the major ideology to maintain the rule of feudal empire had been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and it ha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peration of legal practice and legal theory of the orthodox legal ideolog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Idealism, Realism, Differences, Reason
前 言
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層次的。從秦漢至明清,無論朝代如何更遞,中國社會的性質、政治結構、法律體系都處于一種超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社會的超穩(wěn)定系統(tǒng)的存在不得不歸結為作為宗教精神般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它一方面積淀為中華民族的深層性格和心理內核,另一方面也鑄就了中國古代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國古代的法律,必須從儒家著手。要領會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追根溯源,只有在先秦儒家大師那里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然而,使得“處江湖之遠”的儒家法律思想一步步“居廟堂之高”的功勞,卻應歸于漢代大儒董仲舒。經過董仲舒對儒家法律思想的改造,使儒學變成一種“儒術”,[1]經過漢武帝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可,儒家法律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就此奠定了不可逾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 .西部時報,2005.1:28.
[2] 丁潔.試論儒家法律思想之形成與利弊[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1:12.
[3] 丁潔.試論儒家法律思想之形成與利弊[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4.1:12.
[4] 《論語•陽貨》
[5]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6] 錢海亞.董仲舒的倫理思想及其特點[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4.3:20.
[7] 劉港.禮治 德治 人治--試論先秦儒家法律思想[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17.
[8] 劉柱彬.仁政理想與禮法并施的沖突與融合--孟子與荀子刑法思想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1.3:6.
[9] 劉港.禮治 德治 人治--試論先秦儒家法律思想[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17.
[10] 高建立.先秦儒墨學說的異質性特征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12:6.
[11] 彭永,田浩.儒法同源--早期儒法關系考[J].求索,2003.5:39.
[12]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5.
[13] 王保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幾個問題[J].殷都學刊, 2003.2:38.
[14]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西部時報,2005.1:28.
[15] 陳海平,楊開拓.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禮法關系的歷史演進[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1:21.
[16] 陳永森.儒家的民本思想與王權主義[J].哲學研究,2001.8:15.
[17]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5.
[18] 肖順昌.儒法融合統(tǒng)一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J].船山學刊,2005.3:26.
[19]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學研究,2001.2:18.
[20] 王喆.小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J] .西部時報,2005.1:28.
[21]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學研究,2001.2:18.
[22] 劉柱彬.仁政理想與禮法并施的沖突與融合--孟子與荀子刑法思想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1.3:5.
[23] 王如鵬,武 建 敏.漢代禮法結合對社會的多元建構[J].學術交流,2005.11:31
[24] 孟巧穎.歷史的嘆息——試論董仲舒與儒學[J].龍巖師專學報,2005.20:5.
[25] 夏偉東.對儒家重德治亦不排斥法治觀點的一些論證[J].齊魯學刊,2004. 1:29.
[26] 陳永森. 儒家的民本思想與王權主義[J].哲學研究, 2001. 8:16.
[27] 任強.20世紀的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研究[J].學術研究,200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