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形忘意:從唐律情結(jié)到民法典情結(jié)——中國當(dāng)前制定民法典的前鑒與省思.doc
約7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得形忘意:從唐律情結(jié)到民法典情結(jié)——中國當(dāng)前制定民法典的前鑒與省思,全文5000字論述翔實摘 要:作為一個典型的成文法國家,中國古代法典"律"——以唐律為首,影響了中土也影響了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的日本和韓國.直到如今,"唐律情結(jié)"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法典的制定.但是,筆者通過分析日本和韓國的"法典驅(qū)動主義",再以中國...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棉花糖糖 發(fā)布
得形忘意:從唐律情結(jié)到民法典情結(jié)——中國當(dāng)前制定民法典的前鑒與省思
全文5000字 論述翔實
摘 要:作為一個典型的成文法國家,中國古代法典"律"——以唐律為首,影響了中土也影響了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的日本和韓國.直到如今,"唐律情結(jié)"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法典的制定.但是,筆者通過分析日本和韓國的"法典驅(qū)動主義",再以中國為對照,提出:制定民法典切不可"得形忘意",失其本原.
關(guān)鍵詞:唐律情結(jié) 法典驅(qū)動主義 得形忘意
一,"唐律情結(jié)"及其傳承
中國傳統(tǒng)上是一個典型的成文法國家,在中國固有法律體系中,"律"被公認(rèn)為是最突出的代表.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先后頒布成文法以來,歷秦漢以迄明清,差不多各個王朝都要頒定自己的律典.而后代之視前朝的法律,大抵都帶有一種"仰止前規(guī),挹其流潤"的心態(tài).因而從《法經(jīng)》六篇到漢律九章,再到唐律十二篇,中國法典篇目,體例雖然代有增損,但其間的連續(xù)性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因此有人提出了"律統(tǒng)"說.1此足見中國人的法典情結(jié)其來有自,源遠(yuǎn)流長.尤其是到了李唐以后,唐律的古樸典雅,持平中道,折服了唐以后幾乎各個朝代的立法者,乃至千有余載,皇姓更迭,江山幾易,律典雖代有損益,但莫不奉唐律以為圭臬,無敢逾越.元人柳赟稱:"所謂十二篇云者裁正于唐,而長孫無忌等十九人承詔制疏,勒成一代之典,防范甚詳,節(jié)目甚簡,雖總歸之唐可也.蓋姬周而下,文物儀章莫備于唐."2清季律學(xué)家吉同鈞也說:"要以永徽之律疏三十卷為最善,論者謂《唐律疏議》集漢魏六朝之大成,而為宋元明清之矩矱,誠確論也."3明初修律,也曾廣泛參照唐律,明太祖"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寫二十條取進."但朱元璋心氣極高,立志超越唐律,在位三十年,前后修律不下五次,輾轉(zhuǎn)反側(cè),幾經(jīng)抉擇,最終改唐律十二篇為六部分篇的體例.盡管《大明律》的創(chuàng)新主要還是外觀上的,律文仍是"因者多而革者少",但猶不能免遭后人之譏貶.清人孫星衍斥之曰:"自唐永徽律已后,宋元皆因其故.惟明代多有更改,又增《奸黨》一章,以陷正士,而輕其輕罪,重其重罪".4薛允升也曾指出:"明律雖因于唐而刪改過多,意欲求勝于唐律,而不知其相去遠(yuǎn)甚也."5他還批評朱元璋"事不師古而私心自用"
部分參考文獻(xiàn)
26.易繼明著:《學(xué)問人生與人生的學(xué)問》,載《私法》2004年總第6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第43頁.
27.梁慧星著:《我國亟需制定民法典》.
28.David Luban: Legal Modernis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p.347.
29.〔法〕勒內(nèi)達(dá)維德著:《當(dāng)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92,305頁.
3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頁.
全文5000字 論述翔實
摘 要:作為一個典型的成文法國家,中國古代法典"律"——以唐律為首,影響了中土也影響了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的日本和韓國.直到如今,"唐律情結(jié)"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法典的制定.但是,筆者通過分析日本和韓國的"法典驅(qū)動主義",再以中國為對照,提出:制定民法典切不可"得形忘意",失其本原.
關(guān)鍵詞:唐律情結(jié) 法典驅(qū)動主義 得形忘意
一,"唐律情結(jié)"及其傳承
中國傳統(tǒng)上是一個典型的成文法國家,在中國固有法律體系中,"律"被公認(rèn)為是最突出的代表.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先后頒布成文法以來,歷秦漢以迄明清,差不多各個王朝都要頒定自己的律典.而后代之視前朝的法律,大抵都帶有一種"仰止前規(guī),挹其流潤"的心態(tài).因而從《法經(jīng)》六篇到漢律九章,再到唐律十二篇,中國法典篇目,體例雖然代有增損,但其間的連續(xù)性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因此有人提出了"律統(tǒng)"說.1此足見中國人的法典情結(jié)其來有自,源遠(yuǎn)流長.尤其是到了李唐以后,唐律的古樸典雅,持平中道,折服了唐以后幾乎各個朝代的立法者,乃至千有余載,皇姓更迭,江山幾易,律典雖代有損益,但莫不奉唐律以為圭臬,無敢逾越.元人柳赟稱:"所謂十二篇云者裁正于唐,而長孫無忌等十九人承詔制疏,勒成一代之典,防范甚詳,節(jié)目甚簡,雖總歸之唐可也.蓋姬周而下,文物儀章莫備于唐."2清季律學(xué)家吉同鈞也說:"要以永徽之律疏三十卷為最善,論者謂《唐律疏議》集漢魏六朝之大成,而為宋元明清之矩矱,誠確論也."3明初修律,也曾廣泛參照唐律,明太祖"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寫二十條取進."但朱元璋心氣極高,立志超越唐律,在位三十年,前后修律不下五次,輾轉(zhuǎn)反側(cè),幾經(jīng)抉擇,最終改唐律十二篇為六部分篇的體例.盡管《大明律》的創(chuàng)新主要還是外觀上的,律文仍是"因者多而革者少",但猶不能免遭后人之譏貶.清人孫星衍斥之曰:"自唐永徽律已后,宋元皆因其故.惟明代多有更改,又增《奸黨》一章,以陷正士,而輕其輕罪,重其重罪".4薛允升也曾指出:"明律雖因于唐而刪改過多,意欲求勝于唐律,而不知其相去遠(yuǎn)甚也."5他還批評朱元璋"事不師古而私心自用"
部分參考文獻(xiàn)
26.易繼明著:《學(xué)問人生與人生的學(xué)問》,載《私法》2004年總第6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第43頁.
27.梁慧星著:《我國亟需制定民法典》.
28.David Luban: Legal Modernis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p.347.
29.〔法〕勒內(nèi)達(dá)維德著:《當(dāng)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92,305頁.
3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