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城鎮(zhèn)變電所設計 畢業(yè)設計.doc
35kv城鎮(zhèn)變電所設計 畢業(yè)設計,35kv城鎮(zhèn)變電所設計 畢業(yè)設計摘 要 本設計是對城鎮(zhèn)35kv變電站的設計,概述了變電所設計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設計中先對負荷進行了統(tǒng)計和計算,選出所需的主變型號;然后進行電氣主接線的選擇,電氣主接線是變電所電氣設計的主體,與變電站運行的可靠性、經(jīng)濟性、靈活性等要求密切相關;接著對35kv變電所做了短路電流計算和...
![](http://img.queshao.com/images/pcgzh.gif)
![](http://preview.queshao.com/tobuy/279744.gif)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lixiuhui7 發(fā)布35kV城鎮(zhèn)變電所設計 畢業(yè)設計
摘 要
本設計是對城鎮(zhèn)35kV變電站的設計,概述了變電所設計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設計中先對負荷進行了統(tǒng)計和計算,選出所需的主變型號;然后進行電氣主接線的選擇,電氣主接線是變電所電氣設計的主體,與變電站運行的可靠性、經(jīng)濟性、靈活性等要求密切相關;接著對35kV變電所做了短路電流計算和電氣設備的選擇,短路電流是為后面設備的選型提供了依據(jù)并根據(jù)短路電流可以進行設備參數(shù)的整定和校驗;最后進行了繼電保護控制設計和變電站的防雷設施、集中接地裝置的設計。
變電站在現(xiàn)實生活生產(chǎn)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是保證生活生產(chǎn)用電所必須的。對于變電站一次部分的設計,其關鍵就在于負荷分析和短路電流的計算。主接線方案和變壓器的合理選擇,在整個變電站的建設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變電站的核心,決定著變電站供電的質量。
本設計以實際負荷為依據(jù),以變電所的最佳運行為基礎,按照現(xiàn)行相關規(guī)定規(guī)程和規(guī)范完成滿足該城鎮(zhèn)供電要求的35kV變電站設計。
關鍵詞: 主接線;短路電流;主設備的選擇;繼電保護裝置及防雷裝置
目 錄
摘 要 I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國內外發(fā)展 1
第2章 負荷計算及主接線設計 2
2.1 負荷統(tǒng)計 2
2.2 負荷計算 3
2.2.1 全年負荷 4
2.3 主接線設計方案 5
2.3.1 主變壓器臺數(shù)的確定和容量的選擇 5
2.4 主接線設計方案的確定 6
第3章 短路計算 7
3.1 短路計算的目的 7
3.2 各元件電抗標幺值計算 7
3.3 短路點的確定 8
第4章 電氣設備的選擇及校驗 12
4.1 母線的選擇及校驗 13
4.1.1 母線材料的選擇 13
4.1.2 母線截面形狀的選擇 13
4.2 斷路器的選擇及校驗 18
4.2.1 35kV側斷路器的選擇及校驗 18
4.2.2 10kV側斷路器的選擇及校驗 19
4.3 隔離開關的選擇及校驗 21
4.3.1 35kV側隔離開關的選擇及校驗 21
4.3.2 10kV側隔離開關的選擇及校驗 22
4.4 電流互感器的選擇及校驗 24
4.4.1 35kV側電流互感器的選擇及校驗 24
4.4.2 10kV側電流互感器的選擇及校驗 26
4.5 電壓互感器的選擇及校驗 28
4.5.1 電壓互感器的選擇及校驗 28
4.5.2 保護電壓互感器的熔斷器的選擇及校驗 31
4.5.3 隔離開關的選擇及校驗 32
4.6 絕緣子和穿墻套管的選擇及校驗 32
4.6.1 35kV側絕緣子的選擇及校驗 33
4.6.2 10kV側絕緣子的選擇及校驗 34
4.6.3 穿墻套管的選擇及校驗 35
4.7 所用變設備的選擇 37
4.7.1 所用變壓器的選擇 37
4.7.2 保護所用變的熔斷器的選擇及校驗 38
4.7.3 隔離開關的選擇 39
4.8 電力電容器的選擇 39
4.8.1 并聯(lián)電容器組接線方式的比較 39
4.8.2 電容器的選擇 40
4.8.3 保護電容器的熔斷器的選擇 42
4.8.4 斷路器、隔離開關、電流互感器的選擇 42
4.9 高壓開關柜的選擇 43
第5章 繼電保護配置及防雷保護 44
5.1 電力變壓器的保護 44
5.2 主變低壓側斷路器的保護的配置與整定 54
5.3 10kV線路保護 57
5.4 電力電容器的保護 62
5.4.1 保護裝置的選擇 62
5.4.2 整定計算 63
5.5 變電所的防雷保護 64
5.5.1 防雷保護的原因 64
5.5.2 變電所的直擊雷保護 65
5.5.3 避雷器的選擇 67
5.5.4 變電所侵入波的保護 68
第6章 變電所總體布局 69
6.1 變電所總體布置設計 69
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分析 71
結 論 72
致 謝 73
參 考 文 獻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