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違反語言學的詭辯現(xiàn)象.doc
約12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試析違反語言學的詭辯現(xiàn)象,頁數:12字數:14315 動物界因為沒有像人類那樣的語言,所以它們沒有詭辯。詭辯通常產生在推理和論證過程中。然而沒有語言,推理和論證就無法進行。這就使語言和詭辯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谜Z言進行詭辯呢?這是因為自然語言存在著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點。其一,是語詞的多義性。自然語言的語詞...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試析違反語言學的詭辯現(xiàn)象
頁數:12 字數:14315
動物界因為沒有像人類那樣的語言,所以它們沒有詭辯。詭辯通常產生在推理和論證過程中。然而沒有語言,推理和論證就無法進行。這就使語言和詭辯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谜Z言進行詭辯呢?這是因為自然語言存在著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點。其一,是語詞的多義性。自然語言的語詞往往是多義的,一個語詞可能有二義、三義、四義,甚至更多。例如漢語中的動詞“打”就有“打鐵、打魚、打水、打柴、打人、打電話、打草稿、打主意”等等十幾種含義。這種情況,就為滋生偷梁換柱、含糊其辭的詭辯提供了土壤。其二,是自然語言上的語法結構比較松散,形式復雜多變,邏輯關系不甚明顯。各民族語言都存在著許多偏離現(xiàn)行語言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如漢語中的成語,日語、俄語和英語中的習慣用語等。由于言語同語法、語法結構同邏輯結構之間不存在普遍的必然的一致,這就為詭辯論者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或規(guī)則提供了可乘之機?! ≡跉v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違反語言學的詭辯現(xiàn)象很多,但主要集中地表現(xiàn)在語音語義、語用語境和語法諸方面?,F(xiàn)僅就此做些剖析。
一、語音語義方面的詭辯
各民族的語言都是由語音、字形、語義和語境等要素構成的。有些語詞音同形不同,因之意義也不同;有些語詞音同形也同,但由于語境不同,意義也不同;有些語詞形同音不同,意義也不同,等等。如果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去表達某種含蓄的意義,就是諧音法。諧音,原本是一種修辭格,其作用在于使思想表達得更含蓄、更曲折,給人印象更深刻些。 諧音法作為修辭的作用,在于提高感染力,這是語言的藝術,而不是邏輯問題。但是,善于玩弄詭辯的人,卻常常借諧音去偷換概念,以達其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目的,使之變成了詭辯術。例如: 《唐闕史》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 戲子李可及在宮中演滑稽戲,并聲稱自己精通三教,于是皇帝想考考他。有一次皇帝問:“你既然精通三教,那釋迦牟尼是什么人?”李可及信口答道:“婦人。”皇帝聽罷大吃一驚,問道:“為什么是婦人?”他振振有詞地說:[JP+1]“金剛經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兒,不是婦人又是什么?”皇帝一聽哈哈大笑,又問:“太上老君是什么人?”“也是婦人。道德經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不是婦人,怎么會有娠呢?”皇帝又是一笑:“文宣王是什么人?”“也是婦人。論語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如果不是婦人,干嗎要等待出嫁呢?”?
頁數:12 字數:14315
動物界因為沒有像人類那樣的語言,所以它們沒有詭辯。詭辯通常產生在推理和論證過程中。然而沒有語言,推理和論證就無法進行。這就使語言和詭辯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谜Z言進行詭辯呢?這是因為自然語言存在著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點。其一,是語詞的多義性。自然語言的語詞往往是多義的,一個語詞可能有二義、三義、四義,甚至更多。例如漢語中的動詞“打”就有“打鐵、打魚、打水、打柴、打人、打電話、打草稿、打主意”等等十幾種含義。這種情況,就為滋生偷梁換柱、含糊其辭的詭辯提供了土壤。其二,是自然語言上的語法結構比較松散,形式復雜多變,邏輯關系不甚明顯。各民族語言都存在著許多偏離現(xiàn)行語言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如漢語中的成語,日語、俄語和英語中的習慣用語等。由于言語同語法、語法結構同邏輯結構之間不存在普遍的必然的一致,這就為詭辯論者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或規(guī)則提供了可乘之機?! ≡跉v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違反語言學的詭辯現(xiàn)象很多,但主要集中地表現(xiàn)在語音語義、語用語境和語法諸方面?,F(xiàn)僅就此做些剖析。
一、語音語義方面的詭辯
各民族的語言都是由語音、字形、語義和語境等要素構成的。有些語詞音同形不同,因之意義也不同;有些語詞音同形也同,但由于語境不同,意義也不同;有些語詞形同音不同,意義也不同,等等。如果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去表達某種含蓄的意義,就是諧音法。諧音,原本是一種修辭格,其作用在于使思想表達得更含蓄、更曲折,給人印象更深刻些。 諧音法作為修辭的作用,在于提高感染力,這是語言的藝術,而不是邏輯問題。但是,善于玩弄詭辯的人,卻常常借諧音去偷換概念,以達其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目的,使之變成了詭辯術。例如: 《唐闕史》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 戲子李可及在宮中演滑稽戲,并聲稱自己精通三教,于是皇帝想考考他。有一次皇帝問:“你既然精通三教,那釋迦牟尼是什么人?”李可及信口答道:“婦人。”皇帝聽罷大吃一驚,問道:“為什么是婦人?”他振振有詞地說:[JP+1]“金剛經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兒,不是婦人又是什么?”皇帝一聽哈哈大笑,又問:“太上老君是什么人?”“也是婦人。道德經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不是婦人,怎么會有娠呢?”皇帝又是一笑:“文宣王是什么人?”“也是婦人。論語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如果不是婦人,干嗎要等待出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