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doc
約99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頁數(shù):99字數(shù):97994 南開大學哲學系 張曉芒 目 錄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1) ●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1) ●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1) ●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2) ●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3) ● 用小聰明賺錢...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
頁數(shù):99 字數(shù):97994
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 南開大學哲學系 張曉芒 目 錄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1) ●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1) ●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1) ●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2) ●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3) ●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4) ● “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5) ●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7) ● “一切都是幻覺”——古印度的詭辯源頭(9) 二、思維的陷阱——要了解詭辯(10) ● 賠錢賺吆喝——有意和無意的區(qū)別(10) ● 怎么去救火——誤解和曲解的區(qū)別(10) ● 我把你背出來——真誠與強辯的區(qū)別(12) ●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頭腦(13) ● 1+1等于幾——健康的心態(tài)(14) ● 磨刀不誤砍柴工——掌握必備的思維知識(15) ● 邪說不能亂——了解詭辯的目的(17) 三、洞燭玄機——詭辯的手法種種(19) ● 百般抵賴——否認事實的詭辯(19) ● 信口雌黃——歪曲事實的詭辯(20) ● 假癡不癲——模糊概念的詭辯(22) ● 渾水摸魚——混淆概念的詭辯(24) ● 瞞天過?!祿Q概念的詭辯(25) ● 隨心所欲——肆意曲解的詭辯(26) ● 清濁不分——模糊語境的詭辯(28) ● 故弄玄虛——模糊判斷的詭辯(30) ● 含糊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1) ● 閃爍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2) ● 以假亂真——虛假判斷的詭辯(34) ● 無中生有——虛假隱涵的詭辯(36) ● 節(jié)外生枝——混淆模態(tài)判斷的詭辯(39) ● 移花接木——混淆時態(tài)判斷的詭辯(40) ● 假途售奸——錯誤三段論推理的詭辯(41) ● 似是而非——錯誤復合判斷推理的詭辯(43) ● 是非無度——自相矛盾的詭辯(45) ● 模棱兩可——是非兩不可的詭辯(46) ● 胡攪蠻纏——混淆論題的詭辯(48) ● 東拉西扯——轉移論題的詭辯(50) ● 答非所問——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一(51) ● 暗渡陳倉——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二(53) ● 偷梁換柱——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三(54) ● 牽強附會——“論據(jù)與論題不相干”的“推不出”詭辯(56) ● 眾口鑠金——“以人為據(jù)”的“推不出”詭辯(58) ● 假虎張威——“濫用權威”的“推不出”詭辯(59) ● 惡言潑語——“訴諸他惡”的“推不出”詭辯(59) ● 借風使船——“訴諸感情”的“推不出”詭辯(60) ● 生拉硬扯——不當類比的詭辯(62) ● 輕動干戈——輕率概括的詭辯(64) ● 樹上開花——虛假預設的詭辯(66) ● 剎那生滅——相對主義的詭辯(68) 四、當頭棒喝——如何破斥詭辯(76) ● 針鋒相對——用事實說話(76) ● 明鏡鑒形——以知識判定(78) ● 兩刃相殺——獨立證明法(79) ● 以一當百——證偽法(79) ● 將錯就錯——歸謬法(80) ● 兩權相衡——比較法(82) ● 引君入彀——順勢逆辯法(82) ● 以迂為直——避角法(83) ● 壁上反觀——辯證駁(84) ● 三十六計走為上——不駁(86) 結 語(87)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 ●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人際溝通。而這一切都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語言傳達了我們的思想,因此,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語言,人們就無法進行溝通;沒有思維,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就變成牛吼了。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際溝通的言語行為實在叫人難以忍受。 某君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我們按照常識說“天是藍的”。然而某君卻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黃色的”。大略想一想,似乎有道理。改天,某君又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順著上次討論的思路,我們想起了“天是黃色的”。然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紅色的”。改天,某君又來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實在是變糊涂了的我們近乎討好地說:“天是紅色的?!边€是不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黑色的”。改天,當某君又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時,“天愛是什么顏色都由它去吧!”我們落荒而逃了。 在這別別扭扭的人際溝通中,某君的一番“道理”雖不能服人之心,卻也能勝人之口。笨嘴笨舌的我們只能莫名感嘆:“真是一張好嘴呀!”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評價某人某事做的不好時,旁邊卻有人冷不丁插了一句:“你做還不如他呢!” 蒙頭蒙腦的我們一時語塞。事后想起,這實在談的不是一件事情。但由于對方噼里啪啦一陣責問,便云里霧里地不知被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從電視上看花樣滑冰比賽,直驚嘆某運動員居然能跳起來轉三圈,而有人卻對此嗤之以鼻:“這有什么?我跳起來轉得就不下來了!”好吧,這權且算是一種幽默的夸張。但當我們看了某條報道后對別人說:“據(jù)科學測定,人腦大約有一千多億個神經(jīng)元,貯存信息的潛力很大。但據(jù)研究分析,人只利用了自己大腦潛力的十分之一?!贝巳藚s不冷不熱地對我們說:“你拿一個我看看?!币粋€也拿不出來的我們,此時又不由得想起《水滸》中“楊志賣刀”的故事。當楊志夸獎他的刀如何鋒利,如何“殺人不見血”時,偏偏有潑皮牛二非要他當場殺一個人給他看看??峙聴钪镜母惺芎痛藭r的我們一樣——真是氣死人! ●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 雖然我們非常想在人際溝通中鍛煉得快嘴利舌,并從此不再因那些讓人討厭讓人煩的胡攪蠻纏而生氣。但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 例如,有人問我們:“魯迅就是周樹人?”“對!”“魯迅是浙江紹興人?”“沒錯!”“那么周樹人也是浙江紹興人啦!”“當然如此!” 事情到此還不算完:“2/4等于1/2?”“對!”“2/4分母是4?”“對!”“那么1/2分母是4?”“耶?”我們有些糊涂了。 上學期間,有個“討厭”的老師一次宣布:下星期進行一次考試。事先不通知考試日期,并且,如果在準備考試的那一天早晨,你們知道了“今天要考試”,那這一天就不考試了。 同學們真是有點恐懼了,但有位“預言家”卻高興地宣布:“老師考不成啦!”“為什么?”“肯定最后一天不能考試。因為只有最后一天,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天一定考試’。這樣,按照考試的前提條件,這一天就不能考試了。所以考試的最后時間只能往前提一天。但這樣仍然存在著上述的問題,所以只好把考試的時間再往前提一天……這樣一一排除‘最后一天’,能夠考試的時間就一天也沒有了。” “對呀!”我們很高興,但晚上睡覺還是不踏實。后來也“烤糊了”。 找工作時,到某公司應聘,發(fā)現(xiàn)報名的有100人,但只錄用1人。想到被錄用的可能性只有1/100,不免憂心忡忡。但“預言家”又來開導了:“你應該高興才對。你想,除你之外的99個人中,肯定有98個人被淘汰,這樣你就與剩下的第99個人競爭這個職位,你的被錄用的可能性是1/2呀!” 是這個理。但1/100不可能等于1/2使我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終于找到了工作,見一位同事被領導批評時,強詞奪理:“有句拉丁諺語說得好:人之常情在于犯錯誤?!庇羞@么一句拉丁諺語?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是“犯錯誤是人之常情”。想說兩句什么,但不知從何說起。 “預言家”的分析、論證不能說不嚴密,但結論卻明顯違反直覺。而那位同事的辯解究竟雖然明白他有問題,但哪里有問題,還一時糊涂。 看來,笨嘴笨舌讓人生氣,而“快嘴利舌”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由此可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思想溝通,并不總是按正常的思維方式進行的,總有一些胡攪蠻纏在干擾著人們相互之間正常的人際溝通。那么這些胡攪蠻纏的言語行為是什么?我們要想快嘴利舌,還欠缺了些什么。 ●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 中國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有一位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叫鄧析,他精通法律,機智善辯,以幫人打官司和教人學訴訟為業(yè)。當時,鄧析所處的鄭國有不少人不是在為執(zhí)政當局所認可的鄉(xiāng)校中議論朝政得失,而是把自己的意見書懸掛在交通要道,任人觀看。鄭國的執(zhí)政者子產(chǎn)覺得這樣不便于控制,于是下命令不讓懸掛意見書。鄧析就教人用投送的方式。子產(chǎn)又下命令不讓投送意見書,鄧析就又教人將意見書夾雜在其他物品中傳遞。總之,不管子產(chǎn)下什么命令,鄧析都能想出對付的辦法來。不過,讓鄧析千古留名的還是《呂氏春秋·離謂》所記載的關于他的 “兩可之論”: 洧水漲滿,有個鄭國的富人被淹死了。有人撈得了死者的尸體。死者家屬得知后,想贖買回尸體,但撈得尸體的人要價很高。死者家屬無奈,請鄧析出個主意。鄧析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你要是不去買,別人是不會去買的?!彼勒呒覍儆谑蔷湍椭宰硬辉購埩_著去贖買尸體。由于此地夏季氣溫高,尸體不易保存,撈得尸體的人也著急了,也請鄧析給出個主意。鄧析又回答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死者家屬要是不到你這里來買,就沒有別處可買。” 鄧析用同一個判斷“安之”來回答利益相反雙方的咨詢。這種“兩可”式的答辯,左右逢源,既使利益相反的雙方各得其所,又使他們都愿意拿出錢物來酬勞自己?!皟煽伞敝f的技巧使鄧析的機智和辯才得到了施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 正是由于鄧析“操兩可之說”,一切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有點像古代西方人所說的“魔鬼的律師”的味道了,所以以后的呂不韋說鄧析“以非為是,以是為非”;而荀子更說鄧析“好治怪說,玩奇詞”,是“欺惑愚眾”,“不可不誅”。從荀子、呂不韋對鄧析的議論和評價中,可以看出鄧析論辯的特點,這就是:一切以自己的尺度為尺度。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也有一個人,叫普羅泰戈拉,他也是專以傳授修辭學、辯論術和訴訟為業(yè)。他和他的學生尤拉蘇斯之間也有一個著名的“半費之訟”的論辯。 普羅泰戈拉招收尤拉蘇斯學做律師,事先講定的條件是:尤拉蘇斯先交一半學費,剩下的一半在尤拉蘇斯首次為人辦訴訟取勝時交清。但尤拉蘇斯學成后很長時間內(nèi)不給人辦訴訟,因此剩下的一半學費無從談起。普羅泰戈拉急了,便將尤拉蘇斯告上法庭。他的如意算盤是: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你尤拉蘇斯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你尤拉蘇斯也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打贏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 總之,你尤拉蘇斯都得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殊不料,學習優(yōu)秀的尤拉蘇斯也不甘示弱,他也打了一個如意算盤: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我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我也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贏這場官司; 總之,我都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由于二人的如意算盤都是以自己的尺度判斷官司的勝負,結果使得“半費之訟”也成了“魔鬼的律師”之例。 ●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 在古漢語里,“辯”源自“辡”(biàn),《說文解字》說:“辡,罪人相與訟也。從二辛,凡辡之屬皆從辡?!薄靶痢庇小白铩绷x,“辡”意味著打官司必有訴訟雙方,而訴訟雙方也必有一是一非,因此要為誰是誰非而辯論,因此也就演變出“辯”(辯的繁體字)字和“辧”(辨的本字)字?!墩f文解字》說:“辯,治也,從言在辡之間。”而“辧”字從“刀”,意為把事物一分為二,引申為辨別訴訟雙方的是非曲直。 在古漢語中,“辯”與“辨”可互訓通用。由此可見,“辯”的本字當產(chǎn)生于古代法律訴訟中對訴訟雙方的判理,為會意字。而在以后的使用中,“辯”有了“治”、“正事”、“明了”、“辨別”、“判別”以及泛指一切對立思想、觀點之間的爭論、辯論等意。[①] 在古漢語中,“詭”的本意是“責求”,《說文解字》說:“詭,責也。”“詭”之“責求”意演變?yōu)椤霸幵p”意,實際上是“恑”字的轉注?!墩f文解字》說:“恑,變也,從心?!庇捎诠湃苏J為思想產(chǎn)生于心,“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因此,“變詐”就是“心”的變詐,所以“恑”從心?!肚f子·齊物論》有:“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币馑紴椋磺星姘俟值臇|西,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可以相互為一的。于是,在古漢語中,“詭”意就有了如下幾種。 怪異之意:如班固《西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边`反之意:如《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庇伞霸帯倍葑兊墓艥h語詞匯則有用假話搪塞應付的“詭辭”,詭詐之道的“詭道”,變化多端的“詭譎”,隱秘難測的“詭秘”,譎詐善變的“詭隨”等。 又由于“辯”還有花言巧語之意,如老子曾說過:“辯者不善,善者不辯?!保ā独献印ぐ耸徽隆罚┧?,花言巧語的“辯”與欺詐、虛偽的“詭”歷史地結合在了一起,如《管子·法禁》:“行辟而堅,言詭而辯?!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詞組,“詭辯”作為一個名詞出現(xiàn)于漢代?!妒酚洝でZ生列傳》有:“(張儀)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币馑际钦f,善于游說的縱橫家張儀到了楚國,用重金賄賂楚懷王的重臣靳尚,靳尚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了許多詆毀屈原的話。這里的“詭辯”是“說壞話”的意思。作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詭辯”,則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詆文者處煩擾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決,無益于治?!薄皝妗痹诠艥h語中本義是言辭激越而詭異,如《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钡诠造濉⒉缓?、強詞奪理、無理強辯的含義上又通“詭”,因此,這里的“佹辯”就是“詭辯”,并且已經(jīng)與爭論相連,有了“心智”的因素。另外,《漢書·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又有:“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共,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詭辯以中人?!边@種“詭辯”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詭辯”已經(jīng)完全一致了。 在西方,“詭辯”(S0phism)也是一個古老的詞匯。西方的“詭辯”一詞源出希臘語的“技巧”、“智慧”,其最初的含義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即“智者”(S0phist)。智者中的一些人在爭論中采用了一種后來被稱做“詭辯術”(S0phistry)的方法,古希臘哲學家把這些人稱做“智術之師”,認為他們是“言論競爭上的能手,詭辯術的專家”,“以詭辭而心滿意足”,并把這些人稱做“詭辯家”。[②] 但這里的“詭辯”含義顯然已經(jīng)有了變化,由于這些“智者”的“詭辯術”逐漸演化為“為了進行欺騙而做的虛假的論證(或議論)”[③]。于是,“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變形走樣了。 ●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 由于“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的變形走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干脆把他們描繪為“假裝聰明而實非聰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聰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賺錢的人”[④]。 一千多年后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更直截了當?shù)亟o“詭辯”下了一個定義:“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jù),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 [⑤] 這個定義實際上涉及到詭辯論的三個要素:第一,論題虛假。即論題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二,論據(jù)虛假。即論據(jù)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三,論證方式錯誤。即論證中采用的推理形式無效。 按照詭辯論所涉及到的這三點,我們可以給“詭辯”重新做一個界定了?!霸庌q”就是:“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要求,為錯誤論點做辯護的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證?!?● “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 先秦時代,??坑握f的縱橫家張儀曾和蘇秦一起投師于精通捭闔之術的鬼谷子。學成之后,張儀便到各國游說。在一次陪楚相喝酒時,楚相的一塊玉璧不見了。眾人懷疑張儀,說他貧窮,又德行不好,一定是他偷的。于是便不問青紅皂白,捆起張儀,打了他幾百鞭子。事后,張儀的妻子看到他那狼狽相,不禁嘆息道:“你如果不去游說,哪能招來這場羞辱?”但張儀卻對妻子說:“吾舌尚在否?”他的妻子沒好氣地說:“在呢!”張儀這才如釋重負:“此足矣!”重視舌頭就是重視論辯,其時論辯的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 詭辯就產(chǎn)生于古代的論辯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列國紛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隨著古代奴隸制的崩潰和新興封建制的出現(xiàn),興盛了數(shù)百年的周朝典章制度,由于新的生產(chǎn)力和新的經(jīng)濟關系的誕生,已無法挽回,以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的局面,已名存實亡?!吧琊o常奉,君臣無常位”(《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的事實,被《詩經(jīng)》形象地比喻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小雅·十月之交》)。為了重新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有效管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們紛紛“思以其道易天下”。這樣,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的需要,決定了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論辯、產(chǎn)生論辯的時代。為了政治、軍事、外交、倫理等的需要,各種論辯者都在通過自己的談說論辯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也即通過談說論辯的形式來辯明一定的道理,闡述一定的思想。 因此,諸子蜂起,百家爭鳴,論辯成風,雄辯家層出不窮。他們或者“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或者單槍匹馬,縱橫捭闔。在時代所賦予他們的舞臺上,展現(xiàn)著自己的辯詰雄風。 于是,辯論的藝術在這種政治斗爭和學術爭鳴中,便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史書所記載的許多故事來看,當時一場論辯的勝負,往往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榮辱、一個決策的成敗。于是,“朝聘會同,行人奉使,權宜專對,斷章賦詩,戰(zhàn)勝唇舌之間,增輝壇坫之上,小則系乎國家,大則動關天下”[⑥]。我國成語寶庫中就有許多成語是這種論辯典故的結晶,如“完璧歸趙”、“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這講究論辯藝術的年代,有一些論辯家為了播己之聲,揚己之道,釋己之理,不惜采用各種游說手段,正理歪理一齊上,只要能說服就行。例如,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蘇秦則游說其他列國合縱抗秦?!疤K張之口”成為后人對能言善辯者的形容詞。 漢代陳亮曾說過:“乃至戰(zhàn)國之際,強弱之相形,眾寡之相傾,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唇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怒之以其所甚辱,趨之以其所甚欲,捭闔而鉗制之,以茍一時之成事者,此無異于白晝而攫者也。蓋其原起于鬼谷子,而成于儀(張儀)秦(蘇秦)?!保ā蛾惲良な穫餍颉まq士傳序》)《商君書·算地》則說:“談說之士資在于口?!币饧凑務f論辯的人的本錢是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也造成一定的“名實是非相淆”,這也迫使思想家們開始圍繞表述事物之“名”的性質(zhì)、內(nèi)容、相互關系等問題,展開了辯論,并形成了專以辯論“名實”問題而著稱的一個學派——名家。其代表人物有鄧析、惠施、公孫龍。但在他們的關于“名實”問題的論辯中,為了顯示他們的論辯技巧,他們經(jīng)常進行一些奇特的論辯,如上述鄧析的“兩可之說”。惠施更是在對事物“名實”關系進行分析中,提出了分析事物道理的十個命題,這就是“歷物十意”:“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這些辯題在當時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而惠施卻“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啟發(fā),引導)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莊子·天下》)。 同時,惠施還與當時的“辯者”就二十一個辯題展開了激烈的論辯,這就是著名的“辯者二十一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青蛙)有尾”;“火不熱”;“山出(有)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對于這些奇談怪論,“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莊子·天下》)。 這些辯題,曾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轟動。雖然惠施自命不凡地宣稱:“天地其壯乎!”表明別人“辯”不倒他;雖然這些辯題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不乏一些真理性的東西,是在對常識的否定中,以奇談怪論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點滴的真理;雖然黑格爾也曾說過,常識是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其中包含著這個時代的一切偏見”;[⑦] 雖然這些論辯也從反面刺激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研究;但是,當惠施“日以其智與人辯”,“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的時候,這些論辯顯然也背離了討論真理的論辯目的,故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點滴的真理被詭辯掩蓋了。 因此,莊子說這些論辯是“弱于德,強于物”,只能“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認為這些“辯者”們是“存雄(雄心)而無術(道術)”(《莊子·天下》)。漢代陳亮則更批評他們說:“戰(zhàn)國群談聚議,妄為無類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為戲玩一也?!保ā读晫W記言序目》)再以后的人干脆把這些“辯者”們的才智和辯術稱為“小夫蛇鼠之智”(宋濂語),“千古奸邪之術”(盧紹弓語)。這些“戲玩”的“無類之言”等的評價,最好地說明了這些辯題的性質(zhì)。 以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也可嘆為千古奇談。 至于莊子,雖然他的思想閃爍著辯證思維的睿智光芒,使他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但他的許多辯題,其論證奇特,言辭詭異,縱橫捭闔。就連他的學生也說莊子好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時恣縱而不儻”。所謂“無端涯之辭”,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沒邊沒沿”。可見其論辯中也有許多荒誕無稽、“諔詭可觀”的詭辯。 可見,“詭辯”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對于這些詭辯,我們將在以后對詭辯的分析中具體談到。 ●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 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越過無窮的點。在你穿過一定距離的全部之前,你必須穿過這個距離的一半。這樣做下去就會陷于無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間中都有無窮個點,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一個一個接觸無窮個點。 阿基里斯(古希臘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烏龜。他首先必須到達烏龜出發(fā)的地點。這時候烏龜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須趕上這段路,而烏龜又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他總是越追越近,但是始終追不上烏龜。 飛著的箭是靜止的。因為,如果每一件東西在占據(jù)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時總是靜止的,而飛著的東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間總是占據(jù)著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那么它就不能動了。 一半的時間等于一倍的時間……[⑧] 一粒谷子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再加一粒也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這樣一粒一粒加上去,永遠也不會堆成谷堆。 拔掉一根頭發(fā)不能成為禿子,再拔掉一根也不能成為禿子,這樣一根一根拔下去,永遠也不會成為禿子。 如果一個人在說“我在撒謊”,那么人們永遠也不能判定他的這句話的真假。因為,如果他說的這句話是真的,就是說他說是一句真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是假的了;如果說他說的是句假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又是真的了。 你沒有失去的東西,就還在你那里,你沒有失去角,因此,你就是有角的人。 這些詭辯產(chǎn)生于與中國先秦同時代的古希臘時代。此時,也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時代,各種哲學思想輪番上場,探討著世界如何形成的問題,探討著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在爭鳴中,哲學家們都以語言為武器追求真理,講演、論辯之風日盛。因此,時代的需要也迫使社會產(chǎn)生了掌握講演術、論辯術的需求。柏拉圖就曾認為,講演術是“任何城市里的人們本身的自由和對他人的統(tǒng)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為,“言語能夠說服法庭上的法官、議會的議員、會員以及一切集會上(不論是什么樣的國民集會)上所有的人”[⑨] 。于是,雄辯家紛紛登場。雄辯名篇也不斷展現(xiàn)。如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辯》,著名演說家德謨西尼的《斥腓力演說》等,都是辯論講演中的珍品,千古傳誦。 在這一時期,希臘社會也出現(xiàn)一批專門收取學費以傳授修辭學、講演術和論辯術的人。由于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羅泰戈拉第一個自稱“智者”,所以,人們把他們叫做“智者學派”。這些智者們大都具有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感覺主義傾向,在早期,由于他們所傳授的是實用的知識,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羅泰戈拉和智者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爾吉亞,就都以傳授講演術和修辭術而聞名于世,普羅泰戈拉還以其為傳授辯論術而做出的貢獻,被世人稱為“辯論學之父”。但隨著社會日益增長的政治、訴訟等方面的實際需要,智者學派中的一些人,對辯論的表達方式的重視超過了對問題實質(zhì)的重視,有的甚至到了對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顧的地步。 例如,高爾吉亞就以懷疑主義的態(tài)度,提出了三個著名命題:無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不能認識它;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高爾吉亞在論證這些命題時,就利用了思維與存在的矛盾、思維與語言的矛盾、邏輯的矛盾來否認事物的存在,否認對存在的認識,否認思維反映、表述存在的直接
頁數(shù):99 字數(shù):97994
辯駁詭辯的方法與技巧 南開大學哲學系 張曉芒 目 錄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1) ●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1) ●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1) ●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2) ●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3) ●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4) ● “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5) ●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7) ● “一切都是幻覺”——古印度的詭辯源頭(9) 二、思維的陷阱——要了解詭辯(10) ● 賠錢賺吆喝——有意和無意的區(qū)別(10) ● 怎么去救火——誤解和曲解的區(qū)別(10) ● 我把你背出來——真誠與強辯的區(qū)別(12) ●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頭腦(13) ● 1+1等于幾——健康的心態(tài)(14) ● 磨刀不誤砍柴工——掌握必備的思維知識(15) ● 邪說不能亂——了解詭辯的目的(17) 三、洞燭玄機——詭辯的手法種種(19) ● 百般抵賴——否認事實的詭辯(19) ● 信口雌黃——歪曲事實的詭辯(20) ● 假癡不癲——模糊概念的詭辯(22) ● 渾水摸魚——混淆概念的詭辯(24) ● 瞞天過?!祿Q概念的詭辯(25) ● 隨心所欲——肆意曲解的詭辯(26) ● 清濁不分——模糊語境的詭辯(28) ● 故弄玄虛——模糊判斷的詭辯(30) ● 含糊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1) ● 閃爍其辭——模糊判斷的詭辯(32) ● 以假亂真——虛假判斷的詭辯(34) ● 無中生有——虛假隱涵的詭辯(36) ● 節(jié)外生枝——混淆模態(tài)判斷的詭辯(39) ● 移花接木——混淆時態(tài)判斷的詭辯(40) ● 假途售奸——錯誤三段論推理的詭辯(41) ● 似是而非——錯誤復合判斷推理的詭辯(43) ● 是非無度——自相矛盾的詭辯(45) ● 模棱兩可——是非兩不可的詭辯(46) ● 胡攪蠻纏——混淆論題的詭辯(48) ● 東拉西扯——轉移論題的詭辯(50) ● 答非所問——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一(51) ● 暗渡陳倉——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二(53) ● 偷梁換柱——偷換論題的詭辯之三(54) ● 牽強附會——“論據(jù)與論題不相干”的“推不出”詭辯(56) ● 眾口鑠金——“以人為據(jù)”的“推不出”詭辯(58) ● 假虎張威——“濫用權威”的“推不出”詭辯(59) ● 惡言潑語——“訴諸他惡”的“推不出”詭辯(59) ● 借風使船——“訴諸感情”的“推不出”詭辯(60) ● 生拉硬扯——不當類比的詭辯(62) ● 輕動干戈——輕率概括的詭辯(64) ● 樹上開花——虛假預設的詭辯(66) ● 剎那生滅——相對主義的詭辯(68) 四、當頭棒喝——如何破斥詭辯(76) ● 針鋒相對——用事實說話(76) ● 明鏡鑒形——以知識判定(78) ● 兩刃相殺——獨立證明法(79) ● 以一當百——證偽法(79) ● 將錯就錯——歸謬法(80) ● 兩權相衡——比較法(82) ● 引君入彀——順勢逆辯法(82) ● 以迂為直——避角法(83) ● 壁上反觀——辯證駁(84) ● 三十六計走為上——不駁(86) 結 語(87) 一、真是氣死人——什么是詭辯 ● 笨嘴笨舌的苦惱——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事情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人際溝通。而這一切都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語言傳達了我們的思想,因此,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語言,人們就無法進行溝通;沒有思維,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就變成牛吼了。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際溝通的言語行為實在叫人難以忍受。 某君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我們按照常識說“天是藍的”。然而某君卻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黃色的”。大略想一想,似乎有道理。改天,某君又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順著上次討論的思路,我們想起了“天是黃色的”。然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紅色的”。改天,某君又來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實在是變糊涂了的我們近乎討好地說:“天是紅色的?!边€是不行!某君又舉出了一大堆根據(jù),證明了“天是黑色的”。改天,當某君又要和我們討論“天是什么顏色”時,“天愛是什么顏色都由它去吧!”我們落荒而逃了。 在這別別扭扭的人際溝通中,某君的一番“道理”雖不能服人之心,卻也能勝人之口。笨嘴笨舌的我們只能莫名感嘆:“真是一張好嘴呀!”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評價某人某事做的不好時,旁邊卻有人冷不丁插了一句:“你做還不如他呢!” 蒙頭蒙腦的我們一時語塞。事后想起,這實在談的不是一件事情。但由于對方噼里啪啦一陣責問,便云里霧里地不知被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真是氣死人! 又如,當我們從電視上看花樣滑冰比賽,直驚嘆某運動員居然能跳起來轉三圈,而有人卻對此嗤之以鼻:“這有什么?我跳起來轉得就不下來了!”好吧,這權且算是一種幽默的夸張。但當我們看了某條報道后對別人說:“據(jù)科學測定,人腦大約有一千多億個神經(jīng)元,貯存信息的潛力很大。但據(jù)研究分析,人只利用了自己大腦潛力的十分之一?!贝巳藚s不冷不熱地對我們說:“你拿一個我看看?!币粋€也拿不出來的我們,此時又不由得想起《水滸》中“楊志賣刀”的故事。當楊志夸獎他的刀如何鋒利,如何“殺人不見血”時,偏偏有潑皮牛二非要他當場殺一個人給他看看??峙聴钪镜母惺芎痛藭r的我們一樣——真是氣死人! ● 明明白白的糊涂——還欠缺點什么 雖然我們非常想在人際溝通中鍛煉得快嘴利舌,并從此不再因那些讓人討厭讓人煩的胡攪蠻纏而生氣。但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 例如,有人問我們:“魯迅就是周樹人?”“對!”“魯迅是浙江紹興人?”“沒錯!”“那么周樹人也是浙江紹興人啦!”“當然如此!” 事情到此還不算完:“2/4等于1/2?”“對!”“2/4分母是4?”“對!”“那么1/2分母是4?”“耶?”我們有些糊涂了。 上學期間,有個“討厭”的老師一次宣布:下星期進行一次考試。事先不通知考試日期,并且,如果在準備考試的那一天早晨,你們知道了“今天要考試”,那這一天就不考試了。 同學們真是有點恐懼了,但有位“預言家”卻高興地宣布:“老師考不成啦!”“為什么?”“肯定最后一天不能考試。因為只有最后一天,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天一定考試’。這樣,按照考試的前提條件,這一天就不能考試了。所以考試的最后時間只能往前提一天。但這樣仍然存在著上述的問題,所以只好把考試的時間再往前提一天……這樣一一排除‘最后一天’,能夠考試的時間就一天也沒有了。” “對呀!”我們很高興,但晚上睡覺還是不踏實。后來也“烤糊了”。 找工作時,到某公司應聘,發(fā)現(xiàn)報名的有100人,但只錄用1人。想到被錄用的可能性只有1/100,不免憂心忡忡。但“預言家”又來開導了:“你應該高興才對。你想,除你之外的99個人中,肯定有98個人被淘汰,這樣你就與剩下的第99個人競爭這個職位,你的被錄用的可能性是1/2呀!” 是這個理。但1/100不可能等于1/2使我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終于找到了工作,見一位同事被領導批評時,強詞奪理:“有句拉丁諺語說得好:人之常情在于犯錯誤?!庇羞@么一句拉丁諺語?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是“犯錯誤是人之常情”。想說兩句什么,但不知從何說起。 “預言家”的分析、論證不能說不嚴密,但結論卻明顯違反直覺。而那位同事的辯解究竟雖然明白他有問題,但哪里有問題,還一時糊涂。 看來,笨嘴笨舌讓人生氣,而“快嘴利舌”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由此可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思想溝通,并不總是按正常的思維方式進行的,總有一些胡攪蠻纏在干擾著人們相互之間正常的人際溝通。那么這些胡攪蠻纏的言語行為是什么?我們要想快嘴利舌,還欠缺了些什么。 ● “魔鬼的律師”——是非無度 中國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有一位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叫鄧析,他精通法律,機智善辯,以幫人打官司和教人學訴訟為業(yè)。當時,鄧析所處的鄭國有不少人不是在為執(zhí)政當局所認可的鄉(xiāng)校中議論朝政得失,而是把自己的意見書懸掛在交通要道,任人觀看。鄭國的執(zhí)政者子產(chǎn)覺得這樣不便于控制,于是下命令不讓懸掛意見書。鄧析就教人用投送的方式。子產(chǎn)又下命令不讓投送意見書,鄧析就又教人將意見書夾雜在其他物品中傳遞。總之,不管子產(chǎn)下什么命令,鄧析都能想出對付的辦法來。不過,讓鄧析千古留名的還是《呂氏春秋·離謂》所記載的關于他的 “兩可之論”: 洧水漲滿,有個鄭國的富人被淹死了。有人撈得了死者的尸體。死者家屬得知后,想贖買回尸體,但撈得尸體的人要價很高。死者家屬無奈,請鄧析出個主意。鄧析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你要是不去買,別人是不會去買的?!彼勒呒覍儆谑蔷湍椭宰硬辉購埩_著去贖買尸體。由于此地夏季氣溫高,尸體不易保存,撈得尸體的人也著急了,也請鄧析給出個主意。鄧析又回答說:“不要著急,安心等待。因為死者家屬要是不到你這里來買,就沒有別處可買。” 鄧析用同一個判斷“安之”來回答利益相反雙方的咨詢。這種“兩可”式的答辯,左右逢源,既使利益相反的雙方各得其所,又使他們都愿意拿出錢物來酬勞自己?!皟煽伞敝f的技巧使鄧析的機智和辯才得到了施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 正是由于鄧析“操兩可之說”,一切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有點像古代西方人所說的“魔鬼的律師”的味道了,所以以后的呂不韋說鄧析“以非為是,以是為非”;而荀子更說鄧析“好治怪說,玩奇詞”,是“欺惑愚眾”,“不可不誅”。從荀子、呂不韋對鄧析的議論和評價中,可以看出鄧析論辯的特點,這就是:一切以自己的尺度為尺度。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也有一個人,叫普羅泰戈拉,他也是專以傳授修辭學、辯論術和訴訟為業(yè)。他和他的學生尤拉蘇斯之間也有一個著名的“半費之訟”的論辯。 普羅泰戈拉招收尤拉蘇斯學做律師,事先講定的條件是:尤拉蘇斯先交一半學費,剩下的一半在尤拉蘇斯首次為人辦訴訟取勝時交清。但尤拉蘇斯學成后很長時間內(nèi)不給人辦訴訟,因此剩下的一半學費無從談起。普羅泰戈拉急了,便將尤拉蘇斯告上法庭。他的如意算盤是: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你尤拉蘇斯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你尤拉蘇斯也必須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打贏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 總之,你尤拉蘇斯都得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殊不料,學習優(yōu)秀的尤拉蘇斯也不甘示弱,他也打了一個如意算盤: 如果我打輸了官司,那么按照原來的契約,我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如果我打贏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決,我也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或者我打輸這場官司,或者我打贏這場官司; 總之,我都不必付給你另一半學費。 由于二人的如意算盤都是以自己的尺度判斷官司的勝負,結果使得“半費之訟”也成了“魔鬼的律師”之例。 ● 變了形的機智——詭辯的詞源 在古漢語里,“辯”源自“辡”(biàn),《說文解字》說:“辡,罪人相與訟也。從二辛,凡辡之屬皆從辡?!薄靶痢庇小白铩绷x,“辡”意味著打官司必有訴訟雙方,而訴訟雙方也必有一是一非,因此要為誰是誰非而辯論,因此也就演變出“辯”(辯的繁體字)字和“辧”(辨的本字)字?!墩f文解字》說:“辯,治也,從言在辡之間。”而“辧”字從“刀”,意為把事物一分為二,引申為辨別訴訟雙方的是非曲直。 在古漢語中,“辯”與“辨”可互訓通用。由此可見,“辯”的本字當產(chǎn)生于古代法律訴訟中對訴訟雙方的判理,為會意字。而在以后的使用中,“辯”有了“治”、“正事”、“明了”、“辨別”、“判別”以及泛指一切對立思想、觀點之間的爭論、辯論等意。[①] 在古漢語中,“詭”的本意是“責求”,《說文解字》說:“詭,責也。”“詭”之“責求”意演變?yōu)椤霸幵p”意,實際上是“恑”字的轉注?!墩f文解字》說:“恑,變也,從心?!庇捎诠湃苏J為思想產(chǎn)生于心,“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因此,“變詐”就是“心”的變詐,所以“恑”從心?!肚f子·齊物論》有:“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币馑紴椋磺星姘俟值臇|西,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可以相互為一的。于是,在古漢語中,“詭”意就有了如下幾種。 怪異之意:如班固《西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边`反之意:如《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庇伞霸帯倍葑兊墓艥h語詞匯則有用假話搪塞應付的“詭辭”,詭詐之道的“詭道”,變化多端的“詭譎”,隱秘難測的“詭秘”,譎詐善變的“詭隨”等。 又由于“辯”還有花言巧語之意,如老子曾說過:“辯者不善,善者不辯?!保ā独献印ぐ耸徽隆罚┧?,花言巧語的“辯”與欺詐、虛偽的“詭”歷史地結合在了一起,如《管子·法禁》:“行辟而堅,言詭而辯?!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詞組,“詭辯”作為一個名詞出現(xiàn)于漢代?!妒酚洝でZ生列傳》有:“(張儀)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币馑际钦f,善于游說的縱橫家張儀到了楚國,用重金賄賂楚懷王的重臣靳尚,靳尚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了許多詆毀屈原的話。這里的“詭辯”是“說壞話”的意思。作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詭辯”,則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詆文者處煩擾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決,無益于治?!薄皝妗痹诠艥h語中本義是言辭激越而詭異,如《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钡诠造濉⒉缓?、強詞奪理、無理強辯的含義上又通“詭”,因此,這里的“佹辯”就是“詭辯”,并且已經(jīng)與爭論相連,有了“心智”的因素。另外,《漢書·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又有:“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共,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詭辯以中人?!边@種“詭辯”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詭辯”已經(jīng)完全一致了。 在西方,“詭辯”(S0phism)也是一個古老的詞匯。西方的“詭辯”一詞源出希臘語的“技巧”、“智慧”,其最初的含義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即“智者”(S0phist)。智者中的一些人在爭論中采用了一種后來被稱做“詭辯術”(S0phistry)的方法,古希臘哲學家把這些人稱做“智術之師”,認為他們是“言論競爭上的能手,詭辯術的專家”,“以詭辭而心滿意足”,并把這些人稱做“詭辯家”。[②] 但這里的“詭辯”含義顯然已經(jīng)有了變化,由于這些“智者”的“詭辯術”逐漸演化為“為了進行欺騙而做的虛假的論證(或議論)”[③]。于是,“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變形走樣了。 ● 用小聰明賺錢——詭辯的界定 由于“詭辯”之原有的“技巧”、“智慧”的變形走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干脆把他們描繪為“假裝聰明而實非聰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聰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賺錢的人”[④]。 一千多年后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更直截了當?shù)亟o“詭辯”下了一個定義:“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jù),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 [⑤] 這個定義實際上涉及到詭辯論的三個要素:第一,論題虛假。即論題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二,論據(jù)虛假。即論據(jù)不合乎事實和真理。第三,論證方式錯誤。即論證中采用的推理形式無效。 按照詭辯論所涉及到的這三點,我們可以給“詭辯”重新做一個界定了?!霸庌q”就是:“故意違反邏輯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要求,為錯誤論點做辯護的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證?!?● “蘇張之口”——中國古代的詭辯源頭 先秦時代,??坑握f的縱橫家張儀曾和蘇秦一起投師于精通捭闔之術的鬼谷子。學成之后,張儀便到各國游說。在一次陪楚相喝酒時,楚相的一塊玉璧不見了。眾人懷疑張儀,說他貧窮,又德行不好,一定是他偷的。于是便不問青紅皂白,捆起張儀,打了他幾百鞭子。事后,張儀的妻子看到他那狼狽相,不禁嘆息道:“你如果不去游說,哪能招來這場羞辱?”但張儀卻對妻子說:“吾舌尚在否?”他的妻子沒好氣地說:“在呢!”張儀這才如釋重負:“此足矣!”重視舌頭就是重視論辯,其時論辯的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 詭辯就產(chǎn)生于古代的論辯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列國紛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隨著古代奴隸制的崩潰和新興封建制的出現(xiàn),興盛了數(shù)百年的周朝典章制度,由于新的生產(chǎn)力和新的經(jīng)濟關系的誕生,已無法挽回,以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的局面,已名存實亡?!吧琊o常奉,君臣無常位”(《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的事實,被《詩經(jīng)》形象地比喻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小雅·十月之交》)。為了重新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有效管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們紛紛“思以其道易天下”。這樣,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的需要,決定了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論辯、產(chǎn)生論辯的時代。為了政治、軍事、外交、倫理等的需要,各種論辯者都在通過自己的談說論辯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也即通過談說論辯的形式來辯明一定的道理,闡述一定的思想。 因此,諸子蜂起,百家爭鳴,論辯成風,雄辯家層出不窮。他們或者“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或者單槍匹馬,縱橫捭闔。在時代所賦予他們的舞臺上,展現(xiàn)著自己的辯詰雄風。 于是,辯論的藝術在這種政治斗爭和學術爭鳴中,便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史書所記載的許多故事來看,當時一場論辯的勝負,往往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榮辱、一個決策的成敗。于是,“朝聘會同,行人奉使,權宜專對,斷章賦詩,戰(zhàn)勝唇舌之間,增輝壇坫之上,小則系乎國家,大則動關天下”[⑥]。我國成語寶庫中就有許多成語是這種論辯典故的結晶,如“完璧歸趙”、“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這講究論辯藝術的年代,有一些論辯家為了播己之聲,揚己之道,釋己之理,不惜采用各種游說手段,正理歪理一齊上,只要能說服就行。例如,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蘇秦則游說其他列國合縱抗秦?!疤K張之口”成為后人對能言善辯者的形容詞。 漢代陳亮曾說過:“乃至戰(zhàn)國之際,強弱之相形,眾寡之相傾,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唇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怒之以其所甚辱,趨之以其所甚欲,捭闔而鉗制之,以茍一時之成事者,此無異于白晝而攫者也。蓋其原起于鬼谷子,而成于儀(張儀)秦(蘇秦)?!保ā蛾惲良な穫餍颉まq士傳序》)《商君書·算地》則說:“談說之士資在于口?!币饧凑務f論辯的人的本錢是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也造成一定的“名實是非相淆”,這也迫使思想家們開始圍繞表述事物之“名”的性質(zhì)、內(nèi)容、相互關系等問題,展開了辯論,并形成了專以辯論“名實”問題而著稱的一個學派——名家。其代表人物有鄧析、惠施、公孫龍。但在他們的關于“名實”問題的論辯中,為了顯示他們的論辯技巧,他們經(jīng)常進行一些奇特的論辯,如上述鄧析的“兩可之說”。惠施更是在對事物“名實”關系進行分析中,提出了分析事物道理的十個命題,這就是“歷物十意”:“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這些辯題在當時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而惠施卻“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啟發(fā),引導)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莊子·天下》)。 同時,惠施還與當時的“辯者”就二十一個辯題展開了激烈的論辯,這就是著名的“辯者二十一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青蛙)有尾”;“火不熱”;“山出(有)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對于這些奇談怪論,“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莊子·天下》)。 這些辯題,曾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轟動。雖然惠施自命不凡地宣稱:“天地其壯乎!”表明別人“辯”不倒他;雖然這些辯題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不乏一些真理性的東西,是在對常識的否定中,以奇談怪論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點滴的真理;雖然黑格爾也曾說過,常識是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其中包含著這個時代的一切偏見”;[⑦] 雖然這些論辯也從反面刺激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研究;但是,當惠施“日以其智與人辯”,“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的時候,這些論辯顯然也背離了討論真理的論辯目的,故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點滴的真理被詭辯掩蓋了。 因此,莊子說這些論辯是“弱于德,強于物”,只能“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認為這些“辯者”們是“存雄(雄心)而無術(道術)”(《莊子·天下》)。漢代陳亮則更批評他們說:“戰(zhàn)國群談聚議,妄為無類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為戲玩一也?!保ā读晫W記言序目》)再以后的人干脆把這些“辯者”們的才智和辯術稱為“小夫蛇鼠之智”(宋濂語),“千古奸邪之術”(盧紹弓語)。這些“戲玩”的“無類之言”等的評價,最好地說明了這些辯題的性質(zhì)。 以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也可嘆為千古奇談。 至于莊子,雖然他的思想閃爍著辯證思維的睿智光芒,使他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但他的許多辯題,其論證奇特,言辭詭異,縱橫捭闔。就連他的學生也說莊子好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時恣縱而不儻”。所謂“無端涯之辭”,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沒邊沒沿”。可見其論辯中也有許多荒誕無稽、“諔詭可觀”的詭辯。 可見,“詭辯”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對于這些詭辯,我們將在以后對詭辯的分析中具體談到。 ● “靠舌頭過活”——古希臘的詭辯源頭 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越過無窮的點。在你穿過一定距離的全部之前,你必須穿過這個距離的一半。這樣做下去就會陷于無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間中都有無窮個點,你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一個一個接觸無窮個點。 阿基里斯(古希臘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烏龜。他首先必須到達烏龜出發(fā)的地點。這時候烏龜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須趕上這段路,而烏龜又會向前走了一段路。他總是越追越近,但是始終追不上烏龜。 飛著的箭是靜止的。因為,如果每一件東西在占據(jù)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時總是靜止的,而飛著的東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間總是占據(jù)著一個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那么它就不能動了。 一半的時間等于一倍的時間……[⑧] 一粒谷子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再加一粒也不能說成是一堆谷子,這樣一粒一粒加上去,永遠也不會堆成谷堆。 拔掉一根頭發(fā)不能成為禿子,再拔掉一根也不能成為禿子,這樣一根一根拔下去,永遠也不會成為禿子。 如果一個人在說“我在撒謊”,那么人們永遠也不能判定他的這句話的真假。因為,如果他說的這句話是真的,就是說他說是一句真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是假的了;如果說他說的是句假話,那么,“我在撒謊”這句話就又是真的了。 你沒有失去的東西,就還在你那里,你沒有失去角,因此,你就是有角的人。 這些詭辯產(chǎn)生于與中國先秦同時代的古希臘時代。此時,也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時代,各種哲學思想輪番上場,探討著世界如何形成的問題,探討著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在爭鳴中,哲學家們都以語言為武器追求真理,講演、論辯之風日盛。因此,時代的需要也迫使社會產(chǎn)生了掌握講演術、論辯術的需求。柏拉圖就曾認為,講演術是“任何城市里的人們本身的自由和對他人的統(tǒng)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為,“言語能夠說服法庭上的法官、議會的議員、會員以及一切集會上(不論是什么樣的國民集會)上所有的人”[⑨] 。于是,雄辯家紛紛登場。雄辯名篇也不斷展現(xiàn)。如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辯》,著名演說家德謨西尼的《斥腓力演說》等,都是辯論講演中的珍品,千古傳誦。 在這一時期,希臘社會也出現(xiàn)一批專門收取學費以傳授修辭學、講演術和論辯術的人。由于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羅泰戈拉第一個自稱“智者”,所以,人們把他們叫做“智者學派”。這些智者們大都具有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感覺主義傾向,在早期,由于他們所傳授的是實用的知識,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羅泰戈拉和智者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爾吉亞,就都以傳授講演術和修辭術而聞名于世,普羅泰戈拉還以其為傳授辯論術而做出的貢獻,被世人稱為“辯論學之父”。但隨著社會日益增長的政治、訴訟等方面的實際需要,智者學派中的一些人,對辯論的表達方式的重視超過了對問題實質(zhì)的重視,有的甚至到了對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顧的地步。 例如,高爾吉亞就以懷疑主義的態(tài)度,提出了三個著名命題:無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不能認識它;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高爾吉亞在論證這些命題時,就利用了思維與存在的矛盾、思維與語言的矛盾、邏輯的矛盾來否認事物的存在,否認對存在的認識,否認思維反映、表述存在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