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e手機上蓋設計及模具設計.rar
基于proe手機上蓋設計及模具設計,目錄1 緒論11.1 注射模cad的特點11.2 國外注塑模發(fā)展情況11.3 國內(nèi)注塑模發(fā)展情況21.4 國內(nèi)外發(fā)展差距31.5 發(fā)展趨勢41.6 本章小結52 塑件造型設計及工藝分析62.1 功能設計62.2 塑件結構設計和proe三維造型62.3 塑件結構工藝分析72.3.1 壁厚82.3.2 脫模斜度92.3.3...
該文檔為壓縮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http://img.queshao.com/images/pcgzh.gif)
![](http://preview.queshao.com/tobuy/94952.gif)
內(nèi)容介紹
原文檔由會員 夢幻星光 發(fā)布
目錄
1 緒論 1
1.1 注射模CAD的特點 1
1.2 國外注塑模發(fā)展情況 1
1.3 國內(nèi)注塑模發(fā)展情況 2
1.4 國內(nèi)外發(fā)展差距 3
1.5 發(fā)展趨勢 4
1.6 本章小結 5
2 塑件造型設計及工藝分析 6
2.1 功能設計 6
2.2 塑件結構設計和proe三維造型 6
2.3 塑件結構工藝分析 7
2.3.1 壁厚 8
2.3.2 脫模斜度 9
2.3.3 圓角 9
2.4 注射成型工藝 9
2.4.1 PC塑料的干燥 10
2.4.2 注射壓力 11
2.4.3 注射速率 11
2.4.4 溫度 12
2.4.5 料量控制 13
2.5 本章小結 13
3 注射成型設備的選用 13
3.1 注塑機的選用 13
3.1.2 注塑機簡介 15
3.1.3 注塑機基本參數(shù) 15
3.3 選擇注塑機 15
3.3.1 注射量的計算 16
3.3.2 所需鎖模力的計算 16
3.4 注射機的校核 16
3.4.1 最大注塑量的校核 17
3.4.2 鎖模力的校核 17
3.4.3 注射壓力校核 17
3.5 注塑機安裝模具部分相關尺寸校核 18
3.5.1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18
3.5.2 模具厚度校核 18
3.5.3 開模行程校核 19
3.6 本章小結 19
4 模具設計 20
4.1 分型面的確定 20
4.2 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與校核 23
4.3 主流道的設計 25
4.4分流道的設計 26
4.4.1 分流道的尺寸 26
4.4.2分流道的布置 26
4.4.3分流道與澆口的連接 26
4.4.4 分流道凝料 27
4.4.5 分流道剪切速率校核 27
4.5 澆口的設計 28
4.6 主流道冷料穴的設計 29
4.7 模具材料的選擇 30
4.8 凹模結構形式 31
4.9 凸模結構形式 32
4.10 成型零件尺寸計算 32
4.10.1模具零件的公差與配合選擇 34
4.10.2上殼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36
4.11 型腔側壁厚度和底板厚度的計算 38
4.12 模架的確定與標準件的選用 40
4.13 合模導向與定位機構設計 42
4.13.1 導向機構的總體設計 43
4.13.2 導柱設計 45
4.13.3 導套設計 45
4.14 冷卻系統(tǒng)設計 46
4.15 排氣系統(tǒng)的設計 47
4.16脫模機構設計 48
4.16.1 脫模力的計算 48
4.16.2 推板和推桿固定板的厚度 49
4.16.3 推桿設計 49
4.16.4 脫模機構的復位 50
4.17本章小結 50
6 模具的工作過程 51
7 結語 53
參考文獻 54
附錄 55
致謝 56
1 緒論 1
1.1 注射模CAD的特點 1
1.2 國外注塑模發(fā)展情況 1
1.3 國內(nèi)注塑模發(fā)展情況 2
1.4 國內(nèi)外發(fā)展差距 3
1.5 發(fā)展趨勢 4
1.6 本章小結 5
2 塑件造型設計及工藝分析 6
2.1 功能設計 6
2.2 塑件結構設計和proe三維造型 6
2.3 塑件結構工藝分析 7
2.3.1 壁厚 8
2.3.2 脫模斜度 9
2.3.3 圓角 9
2.4 注射成型工藝 9
2.4.1 PC塑料的干燥 10
2.4.2 注射壓力 11
2.4.3 注射速率 11
2.4.4 溫度 12
2.4.5 料量控制 13
2.5 本章小結 13
3 注射成型設備的選用 13
3.1 注塑機的選用 13
3.1.2 注塑機簡介 15
3.1.3 注塑機基本參數(shù) 15
3.3 選擇注塑機 15
3.3.1 注射量的計算 16
3.3.2 所需鎖模力的計算 16
3.4 注射機的校核 16
3.4.1 最大注塑量的校核 17
3.4.2 鎖模力的校核 17
3.4.3 注射壓力校核 17
3.5 注塑機安裝模具部分相關尺寸校核 18
3.5.1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18
3.5.2 模具厚度校核 18
3.5.3 開模行程校核 19
3.6 本章小結 19
4 模具設計 20
4.1 分型面的確定 20
4.2 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與校核 23
4.3 主流道的設計 25
4.4分流道的設計 26
4.4.1 分流道的尺寸 26
4.4.2分流道的布置 26
4.4.3分流道與澆口的連接 26
4.4.4 分流道凝料 27
4.4.5 分流道剪切速率校核 27
4.5 澆口的設計 28
4.6 主流道冷料穴的設計 29
4.7 模具材料的選擇 30
4.8 凹模結構形式 31
4.9 凸模結構形式 32
4.10 成型零件尺寸計算 32
4.10.1模具零件的公差與配合選擇 34
4.10.2上殼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36
4.11 型腔側壁厚度和底板厚度的計算 38
4.12 模架的確定與標準件的選用 40
4.13 合模導向與定位機構設計 42
4.13.1 導向機構的總體設計 43
4.13.2 導柱設計 45
4.13.3 導套設計 45
4.14 冷卻系統(tǒng)設計 46
4.15 排氣系統(tǒng)的設計 47
4.16脫模機構設計 48
4.16.1 脫模力的計算 48
4.16.2 推板和推桿固定板的厚度 49
4.16.3 推桿設計 49
4.16.4 脫模機構的復位 50
4.17本章小結 50
6 模具的工作過程 51
7 結語 53
參考文獻 54
附錄 55
致謝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