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304型不銹鋼板的延性極限的實驗和理論分析[外文翻譯].rar
關于304型不銹鋼板的延性極限的實驗和理論分析[外文翻譯],附件c:譯文 關于304型不銹鋼板的延性極限的實驗和理論分析摘要304型不銹鋼薄板最初的特性已經被研究過。在單軸拉伸試驗中已經表現出了應變硬化能力,在破碎和限額縮頸上已經確定使用marciniak沖床測試。結果,輔之以測量組分的馬氏體形成的塑料緊張,一直比較與預言來自iwamoto和tsuta所提出的規(guī)則[iwamot...
該文檔為壓縮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http://img.queshao.com/images/pcgzh.gif)
![](http://preview.queshao.com/tobuy/100838.gif)
內容介紹
原文檔由會員 retego 發(fā)布
附件C:譯文
關于304型不銹鋼板的延性極限的實驗和理論分析
摘要
304型不銹鋼薄板最初的特性已經被研究過。在單軸拉伸試驗中已經表現出了應變硬化能力,在破碎和限額縮頸上已經確定使用marciniak沖床測試。結果,輔之以測量組分的馬氏體形成的塑料緊張,一直比較與預言來自Iwamoto和Tsuta所提出的規(guī)則[Iwamoto,T,Tsuta,T,2000。計算模擬的依賴奧氏體晶粒尺寸對變形行為的TRIP鋼。計算機模擬對變形行為的CT標本的TRIP鋼板I型載貨評價斷裂韌性。為鋼參展變誘發(fā)可塑性,從批量分析的本地化開發(fā)的大致模式marciniak和kuczinski。 [Marciniak, Z,Kuczynski,K, 1967。在拉伸過程中形成金屬板的極限應力。Int.J.Mech. Sci.9,609–620]。以延性所施加的韌性斷裂來考慮的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關鍵詞:成形性;奧氏體不銹鋼;馬氏體相變
1.概述
讓一塊金屬板變成自己想要的形狀是要靠材料性能、表面性能和工藝條件這三者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才行。一些如起皺、縮頸或控制回彈等的因素都可導致材料形成過程的失敗。在這些因素當中,發(fā)生局部性的縮頸和斷裂已經被作為主題調查研究了40年。FLD的概念,在Keeler and Backofen (1964) and Goodwin(1968)初期的工作中說,它作為一種用以評估限制,以金屬板材塑性和指導改進設計的鈑金成形過程的工具被廣泛應用。FLD定義為由主軸 和次軸 來決定金屬板的張弛度。通過繪圖獲得線性應變路徑,而應變比值 在變形過程中保持不變,這就是FLC。
FLC理論上的模型已經成為學科被做了大量的分析。起初用一個光滑的表面來使硬塑板服從流理論,早在1952年就被Hill預言它在( ε2 ≺ 0 )的繪制范圍內將會是一種局部性的頸部的分叉形式。為了獲得超過整個應變比率更好的現實價值,Stören和Rice在金屬板的表面上用變形塑性理論作為一種模式來進行研究。另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分析增長速度的波動情況來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金屬板標準。
關于304型不銹鋼板的延性極限的實驗和理論分析
摘要
304型不銹鋼薄板最初的特性已經被研究過。在單軸拉伸試驗中已經表現出了應變硬化能力,在破碎和限額縮頸上已經確定使用marciniak沖床測試。結果,輔之以測量組分的馬氏體形成的塑料緊張,一直比較與預言來自Iwamoto和Tsuta所提出的規(guī)則[Iwamoto,T,Tsuta,T,2000。計算模擬的依賴奧氏體晶粒尺寸對變形行為的TRIP鋼。計算機模擬對變形行為的CT標本的TRIP鋼板I型載貨評價斷裂韌性。為鋼參展變誘發(fā)可塑性,從批量分析的本地化開發(fā)的大致模式marciniak和kuczinski。 [Marciniak, Z,Kuczynski,K, 1967。在拉伸過程中形成金屬板的極限應力。Int.J.Mech. Sci.9,609–620]。以延性所施加的韌性斷裂來考慮的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關鍵詞:成形性;奧氏體不銹鋼;馬氏體相變
1.概述
讓一塊金屬板變成自己想要的形狀是要靠材料性能、表面性能和工藝條件這三者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才行。一些如起皺、縮頸或控制回彈等的因素都可導致材料形成過程的失敗。在這些因素當中,發(fā)生局部性的縮頸和斷裂已經被作為主題調查研究了40年。FLD的概念,在Keeler and Backofen (1964) and Goodwin(1968)初期的工作中說,它作為一種用以評估限制,以金屬板材塑性和指導改進設計的鈑金成形過程的工具被廣泛應用。FLD定義為由主軸 和次軸 來決定金屬板的張弛度。通過繪圖獲得線性應變路徑,而應變比值 在變形過程中保持不變,這就是FLC。
FLC理論上的模型已經成為學科被做了大量的分析。起初用一個光滑的表面來使硬塑板服從流理論,早在1952年就被Hill預言它在( ε2 ≺ 0 )的繪制范圍內將會是一種局部性的頸部的分叉形式。為了獲得超過整個應變比率更好的現實價值,Stören和Rice在金屬板的表面上用變形塑性理論作為一種模式來進行研究。另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分析增長速度的波動情況來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金屬板標準。